|
在山東德州一家化工企業的車間里,新投產的尼龍66生產線正全速運轉,工行客戶經理與企業負責人穿梭其間,討論著下一階段設備更新的融資方案。這幅場景,正是山東工行以金融之力助推山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生動縮影。
山東工行加大創新力度,充分保障制造業企業融資需求
作為全國擁有全部41個工業大類的經濟大省,山東邁向“先進制造業強省”的一步步里,金融活水也精準滴灌至產業鏈每一個環節。而山東工行,正是這片沃土上最堅定的耕耘者之一。
近年來,該行聚焦制造業貸款投放,連續多年印發《制造業服務指導意見》,在組織推動、資金規模、利率授權、隊伍建設等方面做好謀篇布局。
這種戰略定力結出碩果:截至9月末,山東工行制造業貸款余額突破3200億元,是山東首家突破這一關口的國有商業銀行。其中,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凈增147億元,制造業貸款、中長期貸款余額和增量實現同業“四個第一”,貸款重點支持高端裝備、科技創新、戰略性新興產業等制造業優質客戶和重點項目。
多個“第一”背后,是工行以“首位”擔當呼應山東“先進制造業強省”的堅定步伐。
工行濟南分行科技金融中心與高新支行合署辦公,積極服務濟南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
面對制造業企業的痛點,山東工行以創新金融服務破題:聚焦“集群化”,創新“產業e貸、園區e貸”,集群式服務產業鏈骨干企業上下游客戶,累計為4000余戶企業提供融資支持;結合全省各支行轄內資源及業務發展情況,累計設立43家科技支行,實現了國家級高新區、省級高新區的全覆蓋;推出“科技型企業全旅程數字化賦能”系統,對科技型企業進行精準量化評價,推動“主動授信”更加數字化線上化。截至9月末,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八類科技企業貸款余額雙雙“站穩”2000億元關口。
這些生動的案例,無不揭示出山東工行助力打造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深層價值:金融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資金渠道,而是通過提供全面金融解決方案,成為企業轉型高質量發展的“合伙人”。山東工行與合作企業的攜手同行,正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生動實踐。
(大眾新聞記者 都亞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