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商務部發布公告,決定對原產于美國、歐盟、韓國、日本和泰國的進口苯酚繼續征收反傾銷稅,實施期限為5年。這為我國苯酚產業贏得又一階段的政策保護窗口,有助于緩解外部低價進口產品對國內市場的沖擊。
然而,在外部屏障得以鞏固的同時,國內市場的結構性矛盾與競爭壓力正日益凸顯,“穩內貿”的任務也愈發艱巨。 一是產能持續擴張,競爭壓力不斷加大。近年來,我國酚酮行業呈現一體化、規模化和多元化發展態勢,產能持續增長。據卓創資訊統計,截至2024年年底,我國苯酚產能近十年的復合增長率達13.65%,近五年增速為16.01%。尤其在2023年,7套新建裝置與1套擴建裝置集中投產,推動年度產能增長率飆升至51%。當前酚酮產能擴張勢頭仍未止步,2025年苯酚總產能預計將突破735萬噸。盡管苯酚需求總量也在增長,但供應增速仍顯著高于需求,市場正逐步轉向供過于求格局,行業內部競爭壓力持續加劇。 二是市場價格承壓走低,盈利空間難以提升。供過于求直接導致苯酚價格體系脆弱性增強,產品價格與原料純苯的聯動性顯著提升。今年以來,苯酚市場基本跟隨純苯價格震蕩運行,在純苯價格大幅走低的背景下,苯酚現貨價格一度跌破6500元/噸,創近兩年新低。即便進入傳統消費旺季“金九”,苯酚價格僅較8月上漲217元/噸,同比跌幅近2000元/噸。行業開工率同樣承壓,上半年苯酚平均開工率僅為72%,同比下滑5個百分點;自第二季度起,多數生產企業陷入持續虧損。盡管部分工廠嘗試挺價維穩,但在供需失衡的大環境下,價格缺乏突破動力。從后期趨勢看,原料純苯因下游苯乙烯、己內酰胺等裝置持續擴能,供應缺口預期擴大,價格將保持相對堅挺。這可能導致純苯產業鏈利潤更多向上游集中,進一步擠壓苯酚等下游產品的盈利空間。 自2019年我國對進口苯酚實施反傾銷以來,進口依存度已從28.5%下降至2024年的16.8%。此次反傾銷稅延續征收5年,將為國內企業爭取更多應對調整時間。但行業需認識到,政策保護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行業結構性問題。從中長期來看,酚酮行業將經歷深刻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過程可能伴隨部分中小產能退出、行業兼并重組推進,以及企業向高附加值、差異化、精細化產品方向轉型。只有通過持續的產能優化、技術升級與市場出清,苯酚產業才能在反傾銷保護期結束后,真正具備與國際廠商同臺競爭的能力,實現從“規模擴張”到“質量競爭”的戰略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