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迅猛發展,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動力電池生產國和消費國。面對即將到來的動力電池規模化退役潮,如何實現規范、安全、高效的回收利用,已成為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關鍵議題。
10月17日,市場監管總局召開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標準化專題新聞發布會。會上傳出消息,動力電池規模化退役階段將至,為此我國正加速構建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標準體系,目前已取得顯著成效。
大規模退役潮將至 標準體系加速構建
“據電池使用壽命推算,我國即將迎來動力電池規模化退役階段。”市場監管總局標準技術司司長劉洪生指出,據統計,2024年國內動力電池回收量突破30萬噸,對應市場規模超480億元,預計到2030年國內市場規模將突破千億元。
為應對這一挑戰,近年來,市場監管總局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等相關部門持續推進標準化工作。劉洪生介紹,截至目前,市場監管總局已發布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國家標準22項,涵蓋回收通用要求、管理規范、拆解規范、余能檢測、再生利用、鋰離子廢棄物回收利用、再生黑粉等多個方面。近期批準發布的《廢棄電池化學品回收利用評價技術規范》《廢棄電池化學品處理處置術語》等5項國家標準,進一步健全了標準體系。
與此同時,標準化頂層設計也在加快布局。劉洪生透露,市場監管總局與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共同推動組建全國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該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將匯聚原材料、電池生產、整機裝備、回收拆解、化學處理、再生利用等相關行業力量,統籌規劃動力電池回收標準體系,強化產業鏈上下游標準銜接配套,面向汽車、船舶、儲能、軌道交通、飛機等領域電池回收利用需求,盡快出臺一批重要國家標準,為高水平標準供給提供技術組織保障。
標準落地實施顯成效 資源回收率大幅提升
在政策推動與市場需求雙重驅動下,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標準的實施已取得顯著成效。
劉洪生表示,《車用動力電池回收利用 拆解規范》《車用動力電池回收利用 余能檢測》等國家標準實施以來,在行業內得到大規模推廣應用,促進了產業規范化、規模化發展。通過實施標準,行業資源利用效率得到了提升,同時也帶來了可觀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各地區步伐也不斷加快,如福建,探索出一條科技創新與標準研制深度融合的發展路徑。福建省市場監管局副局長謝再春介紹,福建不僅在全國率先將動力電池回收納入地方立法,配套出臺專項扶持政策,形成“法規+政策”保障體系;同時,還設立專項資金,對在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領域牽頭制定國際標準、國家標準以及承擔國家級標準化試點項目的單位,最高補助100萬元。目前,福建已有3家機構具備電池安全關鍵項目檢測能力,其中廈門市質檢院承建的市場監管總局重點實驗室,已成為全省電池風險監測和技術評價的核心平臺,為全產業鏈提供權威服務。
通過構建該標準體系,寧德時代子公司邦普循環將自主研發的DRT定向循環技術轉化為先進標準,實現鎳鈷錳回收率99.6%、鋰回收率96.5%,2024年處理廢舊電池超12萬噸,再生鋰鹽1.71萬噸,技術水平全球領先;泉州清能公司通過國家級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2024年處理退役電池237噸,減碳238噸,產值達2300萬元,形成了可復制推廣的標準化示范模式。
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 中國標準貢獻全球經驗
市場監管總局標準創新司副司長郭晨光介紹,目前歐洲、韓國等國家和地區已陸續發布相關法規和標準。例如,歐盟2023年發布《電池和廢電池法》,提出再生材料使用、回收效率、材料回收利用率等要求;韓國發布《含有堿性或其他非酸性電解質的二次電池和電池組—用于再利用廢舊鋰離子電池的安全要求》國家標準。在此背景下,我國也正持續推進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國際標準制定。
“我國專家正在積極參與電池性能評估方法和分類、退役電池回收通用指南等全部相關國際標準的制定。”郭晨光說,同時,我國牽頭提出的《電池回收利用深度放電通用指南》IEC國際標準提案已成功立項。截至目前,已有近40名中國專家活躍在國際標準組織電池相關技術機構中,實現了國際標準制定工作組中國專家全覆蓋。
郭晨光表示,下一步,市場監管總局將引導更多動力電池生產、使用和回收利用領域的中國專家深入參與國際標準研究,加強與各國務實交流,在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國際標準化方面貢獻中國經驗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