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2025鈉離子電池產業鏈與標準發展論壇在山東威海開幕。專家在會上指出,2026年鈉電池將進入規模應用階段,行業應注重揚長避短,實現差異化競爭。 中國科學院院士、新基石研究員、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李景虹指出,鈉離子電池是綠色能源的重要發展方向,應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其功率高、低溫性能好、安全性高和成本低等優勢,瞄準混合動力汽車、UPS、調頻儲能、鉛酸替代等應用場景。 “鈉離子電池產業已進入從樣品驗證到商業化落地的關鍵階段。”北京中科海鈉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李樹軍表示,當前產業邏輯正從“價格顛覆”回歸“價值創造”,鈉電池應聚焦其快充、低溫與長壽命特性,在特定性能市場率先突破。他認為,2026年鈉電池將進入規模應用階段,商業價值開始凸顯,可顯著降低用戶全生命周期成本。隨著規模擴大與能量密度提升,鈉電池成本有望在未來兩三年內降低一半,實現可持續的商業化路徑。 哈爾濱工業大學副研究員鄧亮指出,聚陰離子型磷酸鹽正極材料因其結構穩定、安全性高,尤其適合鈉離子電池在寬溫域與高倍率場景的應用。正極材料性能的充分發揮需與耐低溫/高溫電解液、適配負極等系統部件協同優化,方能實現長循環與高倍率充放電。展望未來,鈉電池需在成本控制與性能優化方面持續突破,并提前布局材料回收利用體系,以更好響應市場期待。 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副主任何鵬林表示,我國鈉離子電池標準化工作穩步推進,目前已發布2項國標,另有11項國標及行標正在制定中。此外,我國牽頭的4項鈉電池國際標準也正在起草過程中。標準制定過程中,對44家企業生產的鈉電池進行了試驗驗證,數據顯示,鈉電池在低溫性能與安全性方面總體優于鋰電池,與鋰電池在動力、儲能等領域形成互補,并在多個領域具備替代鉛酸電池的潛力。 論壇期間還發布了多項測試通過企業名單。其中,第六批鈉離子電池測評通過單位包括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廈門海辰儲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鈉能源(揚州)有限公司;首批鈉離子電池低溫性能測評參與單位包括上海漢行科技有限公司、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等5家;第二批鈉離子電池循環壽命1000次測評完成單位為湖南德賽電池有限公司。測評由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賽西實驗室依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團體標準T/CNESA 1006—2025《鈉離子蓄電池通用規范》開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