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半導體材料技術不斷革新的當下,碳化硅(SiC)作為第三代半導體的核心材料,正以其卓越的性能優勢,重塑著電力電子、通信等多個領域的產業格局。其中,12 英寸導電型 SiC 襯底的研發與量產,成為行業競爭的新焦點。中國企業紛紛入局,在這條賽道上奮力前行,書寫著屬于自己的突破與發展篇章。 南砂晶圓:新晉力量的強勢登場 2025 年 5 月,廣州南砂晶圓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展示了 12 英寸導電型 SiC 襯底,宣告我國 12 英寸碳化硅產業再添一員猛將。 ![]() 成立于 2018 年 9 月的南砂晶圓,是一家注于碳化硅單晶材料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還榮獲了國家級專精特新 “小巨人” 稱號。公司創業初期,以山東大學多年來研發的最新技術成果為根基,與徐現剛教授團隊展開全方位產學研合作。早年在蔣民華院士的指導下,徐現剛教授帶領團隊歷經艱辛,成功突破碳化硅單晶生長及襯底制備技術,為南砂晶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目前,南砂晶圓總部位于廣州市南沙區,并在廣州、中山、濟南建立了三大生產基地,構建起從碳化硅單晶爐制造、粉料制備,到單晶生長和襯底制備的完整生產線。公司產品以 6、8 英寸導電型和半絕緣型碳化硅襯底為主,且能根據市場需求靈活豐富產品線。 2024 年 12 月 12 日,在 “2024 行家極光獎” 頒獎典禮上,南砂晶圓榮獲 “中國 SiC 襯底影響力企業” 榮譽,其 8 英寸導電型碳化硅襯底產品還斬獲 “年度優秀產品” 大獎,這無疑是對其技術實力與產品品質的高度認可。 群雄逐鹿:中國企業的集體突破 南砂晶圓并非孤軍奮戰,在 12 英寸 SiC 襯底的賽道上,眾多中國企業紛紛發力。2023 年 11 月,天岳先進率先發布行業首款 12 英寸碳化硅襯底;一個月后,爍科晶體成功研制 12 英寸高純半絕緣碳化硅單晶襯底,并同期推出 12 英寸 N 型碳化硅單晶襯底。 2024 年 3 月,天科合達、晶盛機電等也展示了各自的 12 英寸 SiC 襯底產品。這些企業的突破,標志著中國在 12 英寸 SiC 襯底領域的技術研發取得了顯著進展,逐步縮小與國際領先水平的差距。 為何行業對 12 英寸 SiC 襯底如此青睞?這背后是提高器件生產效率、降低成本的迫切需求。回顧硅晶圓的發展歷程,從 6 英寸到 8 英寸,再到如今占據主流的 12 英寸,SiC 襯底尺寸從 8 英寸向 12 英寸升級,同樣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12 英寸 SiC 襯底相比 8 英寸,能夠大幅擴大單片晶圓上可用于芯片制造的有效面積,顯著提升合格芯片的產出數量。在同等生產條件下,產量的提升意味著單位成本的降低,經濟效益得到進一步提升,為碳化硅材料在更廣泛領域的大規模應用創造了可能。 以 Wolfspeed 的報告為例,以 32mm² 芯片尺寸計算,8 英寸晶圓上的裸片數量相比 6 英寸增加近 90%,邊緣裸片數量占比從 14% 降至 7%,晶圓利用率提升了 7 個百分點。而 12 英寸晶圓的表面積是 8 英寸的 1.75 倍,在理想狀態下(不考慮良率),其能夠產出的 32mm² 面積裸片數量是 8 英寸的兩倍以上。并且,由于 12 英寸晶圓邊緣弧度更大,在生產小面積裸片時,晶圓利用率還會進一步提高。 挑戰重重:設備與工藝的攻堅之路 盡管 12 英寸 SiC 襯底前景廣闊,但在實際研發與生產過程中,仍面臨諸多挑戰。在設備和工藝方面,大尺寸帶來了全新的工藝控制難題。12 英寸襯底尺寸增大后,切割過程中的熱應力分布變得更為復雜,厚度偏差可能導致后續器件性能不穩定;切割后表面粗糙度需達到納米級,這對化學機械拋光(CMP)工藝提出了更高要求。 不過,國內企業積極應對,西湖大學孵化的西湖儀器成功推出 12 英寸碳化硅襯底激光剝離自動化解決方案,實現了碳化硅晶錠減薄、激光加工、襯底剝離等過程的自動化,有效解決了 12 英寸及以上超大尺寸碳化硅襯底切片難題,大幅降低損耗,提升加工速度,有力推進了碳化硅行業的降本增效。此外,天晶智能、大族半導體等企業也紛紛推出針對 12 英寸 SiC 的多線切割機產品。 在長晶環節,12 英寸 SiC 同樣面臨諸多挑戰。采用物理氣相傳輸法(PVT)生長碳化硅時,12 英寸晶圓需要更大的石墨坩堝和更高的溫度,溫度梯度不均會導致晶格缺陷(如微管、位錯)增加,熱應力還容易引發晶體開裂。 隨著晶體尺寸增大,雜質擴散和界面不穩定易導致缺陷密度上升,這就需要對設備參數進行精細調整。目前,晶馳機電、山西天成、山東力冠等企業已宣布推出 12 英寸 SiC 長晶爐設備,積極攻克長晶難題。 未來展望:任重道遠,前景可期 目前,盡管產業鏈企業積極投入 12 英寸 SiC 的開發,但總體而言,該領域仍處于起步階段。8 英寸產線剛剛開始進入規模量產,晶圓制造側的 8 英寸產線在市場上的保有量和產能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回顧 8 英寸 SiC 從首次亮相到真正實現量產耗費了 7 年多時間,由此可見,碳化硅從 8 英寸向 12 英寸的切換,注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然而,隨著中國企業在技術研發、設備制造等方面的持續投入與不斷突破,在 12 英寸導電型 SiC 襯底這條賽道上,必將展現出更強的競爭力,為中國第三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在全球半導體產業格局中占據更重要的地位。 原文鏈接:https://www.xianjichina.com/special/detail_578119.html 來源:賢集網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