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9日,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南開大學與國內外多個團隊的一項聯合研究進展,該進展首次明確提出葉片吸收大氣微塑料是微塑料進入食物鏈和人體的重要途徑,推動了微塑料污染研究領域的認知進步,為污染物的管理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植物吸收是很多污染物進入食物鏈的重要途徑。植物可通過根系吸收土壤中的微塑料,但其向上運輸效率較低,對地上可食部分的貢獻有限。大氣中的微塑料污染廣泛存在,如能被植物葉片直接吸收,將導致更直接的污染生態風險。 基于此,研究團隊選擇滌綸生產企業與垃圾填埋場等典型區域,采用團隊創建的“化學解聚—單體化合物質譜檢測”等技術定量表征樹葉中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聚苯乙烯(PS)微塑料及塑料低聚物的污染水平。他們發現部分植物葉片中PET和PS聚合物的濃度高,且與葉片生長時間、葉片氣體交換能力和大氣污染水平具有顯著相關性。研究團隊采用高光譜成像(HSI)和原子力顯微鏡—紅外光譜聯用技術(AFM-IR),在現場植物葉片中觀測到被吸收的PET、PS、PA(尼龍)以及PVC(聚氯乙烯)微塑料顆粒。 這項研究揭示了微塑料被玉米葉片的氣孔吸收轉運至維管組織,以及在葉片毛狀體中積累的行為規律。此外,還揭示了植物對于環境微塑料進入食物鏈,進而引起生態系統與人體健康潛在風險的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