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工新材料產業是強國及強軍的關鍵保障,是“兵家必爭之地”。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化工新材料產業的發展,把提升化工新材料水平作為強國之基。2021年,我國化工新材料產量近3000萬噸;自給率再創新高;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受下游新能源和汽車輕量化需求井噴式增長拉動,大批業內外企業積極投入鋰電池及可降解材料的研發與生產,推動了我國化工新材料新業態的發展。
十年間,產業政策的積極推動和行業協會的精準服務,疊加上下游需求的強勁拉動,國內化工新材料發展如虎添翼,作為石油和化工行業轉型升級的重點方向,已成為全行業發展最快的領域。2021年,我國化工新材料產量超過2965萬噸,較2015年的1681萬噸提高76%,2015~2021年年均增長10%;實現銷售收入9616億元,較2015年增長2.7倍,2015~2021年年均增長24.4%。
行業發展亮點層出不窮。十年間,我國化工新材料產業發展不斷取得新的突破。一是自給率穩步提高。由于海外企業開工負荷有所下降,讓出部分市場份額,國內企業迎來巨大市場空間。2021年行業自給率有較大提升,已接近75%的目標。
二是一大批核心技術實現突破,高端聚烯烴和工程塑料等產品得到拓展應用。2021年,以盛虹石化光伏用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樹脂為代表的化工新材料拓展了市場應用領域,打破了原來跨國企業在這些領域的壟斷。在工程塑料領域,南通星辰的溶液法聚苯醚新產品投入運營。此外,國內己二酸法己二腈也實現了穩步運行。
三是一批專業化工新材料企業加快崛起。一些傳統優勢企業,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國中化等石化化工央企,華潤、中車、中材等產業鏈下游央企在高端聚烯烴、工程塑料、膜材料和特種纖維領域引領行業發展,萬華化學、巨化、湖北興發和泰和新材等地方企業,以及盛虹石化、東岳、合盛硅業、久吾高新等民營企業,也都在各自細分領域不斷取得新進展,產品技術水平正在達到和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成為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的生力軍。
四是以化工新材料為主業的專業化工園區迅速成長。如高端聚烯烴和工程塑料產業集聚發展的上海化工園區、寧波石化經濟開發區、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園、齊魯化工園區、大亞灣化工園區;氟硅材料集聚發展的常熟氟化工園區、東岳氟硅新材料園區、江西星火有機產業園區;以聚氨酯為主業的煙臺萬華工業園、寧波大榭開發區、淄博高新區園等,這些產業聚集區已成為推動我國新材料發展的核心載體。
新能源催生新業態產生。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化工新材料專委會統計,2021年以來,化工新材料在建項目個數達233個,占到國內石化行業在建項目數量的60%,投資將近4731億元,占石化行業投資總額的近1/4。這些項目中,投資最多和最熱的是新能源和可降解材料。其中,1,4-丁二醇的投資熱情非常之高,已建和在建產能達1085萬噸,聚對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和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等可降解塑料的在建產能達240萬噸,磷酸鐵鋰、六氟磷酸鋰、聚偏氟乙烯的在建年產能分別為200萬噸、26萬噸和近30萬噸。這些產能如期投產后,對整個化工新材料的補短板將是非常大的促進。
近年來,受新能源和汽車產業迅速發展拉動,2021年國內鋰電池產量大幅攀升,鋰電池材料行業產值已達2400億元。其中,正極材料產量比上年增長了108%,磷酸鐵鋰產量比上年增長了233%,包括鈷酸鋰、錳酸鋰以及三元正極材料等正極材料的產量都有了井噴式發展。增長最為顯著的是磷酸鐵鋰,業內外投資熱情極高。鋰電池隔膜材料的產能和技術水平也都有了較大躍升,2021年產量比上年增長將近130%。鋰電池材料受到資本和企業熱捧,在產企業紛紛擴能;各路產業基金及上游原料和下游電池企業也紛紛介入,助推我國化工新材料產業多元化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