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將各村的秸稈集中粉碎,一部分還土還田,一部分通過本土企業回收循環利用,變廢為寶,實現經濟效益。日前,自貢市貢井區龍潭鎮緊抓油菜收割關鍵時期,疏堵結合,破解秸稈焚燒難題,助力大氣污染防治保衛戰。 下午,龍潭鎮將軍村8組沿路的菜地里,村民們將秸稈統一堆放到指定地點,由村里安排集中粉碎。在全鎮配備的36臺秸稈粉碎機作業下,萬畝菜籽地秸稈粉碎任務漸進尾聲。被切碎的秸稈,根據村民自愿原則,一部分就地還田,更多的則被裝進一個個塑編袋,整齊地放置于路邊,等待兩家本土畜禽養殖企業回收處理。 “在雞糞中添加秸稈這些碳化物,可以做成很好的有機肥。”位于該村8組的天成蛋雞場雞糞轉化車間內,企業負責人楊承博介紹著與鎮里共同探索的環保舉措試運行情況。據介紹,雞場每天產生的5、6噸雞糞,適量加入秸稈混和發酵,經過翻拋機的適時翻混,可產生4噸左右的有機肥。有機肥另有市場,楊承博以每噸500元的價格外銷,將有機肥賣給周邊商家,用于果蔬等種植。而此前,雞場在處理雞糞時選擇的碳化物是鄰近鄉鎮的碎花生殼,需要買進,每噸300元。“兩相比較,當然是用不需要買進成本的秸稈經濟效益更大。”在楊承博看來,這是一件兩全其美的事,既響應了國家的環保號召,又能節約成本,增加收入。目前,雞場已在當地回收約30噸粉碎秸稈。 “一把火燒掉了事”是農民多年來處理秸稈的一貫做法,要想改變焚燒行為,必須轉變農戶思想。為此,龍潭鎮多次召開鎮村黨員干部大會,村“兩委”干部會議和村黨員代表大會,傳達禁燒精神,簽訂禁燒承諾。宣傳車全天候全覆蓋播放,增強農村群眾的環保和法律意識,讓禁燒秸桿的政策人人皆知,牢記于心。同時,嚴格落實巡察制度,鎮村分別成立巡察專班,分片包組包戶,做到見煙就查,違章就糾。 兩級巡察制度遏制了秸稈焚燒現象,然而,一味封堵不如合理疏導。為此,龍潭鎮積極探索,采用“疏堵結合”方式,拓展“疏通”秸稈還田出路,全力推進機械收割粉碎,下大力氣“疏通”綜合利用出路,動員天成蛋雞和金豬公司兩家本土企業積極踐行環保理念,將秸稈作為有機肥原料,通過生物耗氧發酵技術制造有機肥,從源頭上避免了焚燒現象發生。 |